园林景观背景图

科研保护
教育共融

以科研项目、野生动物保护与环境教育为核心,系统探索和实践城市森林碳循环与生态服务功能、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公众生态意识提升。

科研项目

我们关注城市植被、土壤和水体碳循环过程,以及生态系统对城市环境变化的调节功能。

生态环境碳源汇研究

城市化背景下的森林碳储量研究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森林碳储量研究旨在评估城市森林在碳汇功能中的作用及其变化趋势。研究内容包括森林植被与土壤碳储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城市扩张、土地利用变化及人为干扰对碳储量的影响机制,以及城市森林在缓解温室气体排放、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和实现碳中和目标中的潜力与应用价值。

重点内容

  • 上海市城郊样带森林碳储量研究
  • 2009年-2018年崇明岛森林碳储量研究

参考文献

  • 城市森林主要植被类型碳储量研究-以崇明岛为例. 地理科学.2011,31 (04): 490-494.
  • 2017 城市生态系统复合下垫面碳通量特征——以上海市奉贤大学城为例.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1: 91-99.
  • 植被对亚热带城市生态系统CO2通量的影响.生态学报.2019,39:1-12.
  • What Causal Drivers Influence Carbon Storage in Shanghai, China’s Urban and Peri-Urban Forests? Sustainability. 2019, 9: 577-584.
  • What factors are influencing peri-urban forest carbon storage in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based on permanent plots from 2009–2018, Urban Ecosystem.2024, 27(5),1451.
森林碳汇研究

生态环境碳源汇研究

生态环境碳源汇研究旨在揭示水体、土壤与植被等生态系统在碳循环中的作用,重点关注碳的吸收、储存与释放过程。研究涵盖碳储量与通量监测、调控因子分析、碳循环机制解析及管理应用,为理解气候变化影响和实现碳中和提供科学支撑。

重点内容

  • 植被碳通量特征
  • 水体碳通量特征
  • 土壤碳通量特征

参考文献

  • 小型湖泊甲烷通量的空间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上海市大莲湖为例. 上海师范大学. 2022.
  • 内陆水体二氧化碳、甲烷与氧化亚氮通量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以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河流、湖泊为例. 上海师范大学. 2025.
  • 轮叶黑藻种群密度对水体碳通量的影响研究 ——以上海市大莲湖为例. 上海师范大学. 2025.
  • Fluxes, Mechanisms,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Tree Stem Methane Emissions: A Review. Forests, 2024,15(7), 1214.
暴雨中的森林

全球变化背景下的碳源汇研究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树干CH₄通量特征及调控机制对洪涝事件的响应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基于夏季人工淹水模拟(分为淹水前、淹水期间和淹水后时期)、静态箱野外原位观测、室内土壤和树干理化性质分析、高通量基因测定技术,并结合¹³C稳定同位素技术,在宏观和微观不同层面研究淹水对土壤-树干CH₄通量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理解全球气候变化下生态系统碳循环动态特征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重点内容

  • 淹水对林地土壤-树干CH₄通量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参考文献

  • 淹水对落羽杉人工林土壤-树干CH₄通量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上海师范大学. 2025

野生动物保护

建设城市野生动物栖息地,通过监测鸟类、两爬及小型哺乳动物群落,探索城市化背景下的保护策略。

鸟类监测

鸟类作为重要的生态指示物种,其多样性和分布格局能够反映生态系统健康状况。鸟类监测研究通过定点观察、声学监测与遥感技术等手段,记录鸟类的种类、数量和季节性动态,评估城市化、气候变化及生境变化对鸟类群落的影响。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优化城市生态空间布局,也为野生动物保护和生态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 鸟类多样性监测
  • 生态健康评估
  • 保护与管理依据

两爬及小型哺乳动物群落监测

两栖爬行动物和小型哺乳动物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是评估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指示类群。通过布设样线调查、红外相机监测和生态捕捉等方法,研究其物种组成、种群动态与生境偏好,揭示城市化和气候变化对群落结构的影响。这一研究不仅有助于保护关键物种及其栖息地,还为制定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和生态修复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 群落动态监测
  • 敏感环境指示
  • 保护修复依据

栖息地环境监测

栖息地的水体、植被和土壤条件直接影响鸟类、两栖爬行动物及小型哺乳动物的分布和群落结构。因此,环境监测成为理解生态系统健康和物种栖息偏好的关键手段。

  • 水体监测:评估环境质量、湿度和水生生境条件,为水生及湿地依赖性物种提供参考。
  • 植被监测:记录植被类型、覆盖度和结构,为觅食、繁殖及栖息提供数据支撑。
  • 土壤监测:分析土壤养分、环境质量等状况,揭示生境承载力和生态系统功能状态。

参考文献

  • 1. 浙江无居民海岛鸟类多样性与植被特征关系的研究.上海师范大学. 2019.
  • 2. 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湿地外来植物入侵风险评估 ——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上海师范大学. 2022.
  • 3. 基于景观格局分析的不同生境类型鸟类群落特征差异性研究 ——以海南省西部滨海地区为例.上海师范大学. 2022.
  • 4. 上海郊区蛙类种群动态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 2025.

环境教育

开展面向青少年的环境教育课程,包括自然观察、实验学习和生态游戏。

理论科普

理论科普

基于森林碳循环与野生动物保护,理论科普讲解生态系统功能、碳汇作用及环境变化影响,提升公众科学素养与生态保护意识,支持可持续发展,激发青少年参与环保实践。

生态环境碳源汇研究

实地观察与实践

通过鸟类、两爬类监测及水体、土壤、植被调查,结合森林碳循环体验与生态互动,实地观察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增强生态意识,激发学习兴趣,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实践依据。

生态环境碳源汇研究

森林碳循环科普课程

了解森林如何吸收二氧化碳、储存碳和调节气候,亲手参与碳储量计算和生态模型体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

鸟类

野生动物观察与保护体验

跟随专业导师观察鸟类、两栖爬行动物及小型哺乳动物,学习识别、记录和保护方法,体验人与自然共生的乐趣,培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

森林公园

森林碳与生态游戏互动

通过模拟森林碳循环和食物链的互动游戏,让学生理解碳汇、碳源与生态平衡之间的关系,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与环保责任感。

道路绿化

栖息地环境监测实践

带领学生实地采集水体、土壤和植被数据,结合鸟类及两爬类群落观察,了解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掌握基础环境监测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

关于我们

城市森林与野生动物保护实验室是专注于城市森林碳循环科学研究、野生动物保护与科普教育融合的专业科研机构。致力于通过科学研究与公众教育推动城市森林建设与野生动物保护。

我院拥有一支由园林、生态、土壤、植物等领域专家组成的高素质科研团队,配备先进的科研设备和实验设施,在城市园林规划设计、生态修复、土壤改良、植物保护等领域取得了多项突破性成果。

专业团队

团队由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生态学博士及研究生导师牵头,专注城市森林碳循环与生态功能研究,结合野生动物栖息地建设,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城市生态可持续实践。

科研平台

拥有多个专业实验室和野外试验基地,为科研科普教育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合作交流

与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开展广泛学术交流

创新能力

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每年承担国家级或省部级项目

联系我们
研究院实验室 科研团队野外工作
学术交流活动 科研成果展示

联系我们

如果您对我们的研究成果、技术服务或合作项目感兴趣,欢迎与我们联系

联系方式

地址

上海市徐汇区桂林路100号

电话

010-12345678

工作时间

周一至周五: 9:00 - 17:00

周六、周日: 休息

关注我们